必嬴亚洲7321com手机网页版依托承德市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将非遗项目与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课堂,建成了非遗课程、非遗科研、非遗社团、非遗工坊、非遗宣展、非遗创新创业等六大平台。“六大平台”之间互相支撑、联动、延展,在民族院校形成了立体活态教学传承新范式,有效地融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聚合了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五育”教育需求。
立体活态教学传承新范式(以下简称“新范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9年12月,新范式荣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统筹规划,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非遗项目逐渐被现代社会所“遗忘”。而这些文化瑰宝是存在于人头脑中、手头上的技艺、记忆和民俗,其载体是“人”。所以,保护非遗的关键是“活”。“活”是指一代一代总有以“人”作为载体的传承,也就是总有人会讲、会唱、会跳、会演,让他们“草根式”地活跃在民间,而不单单是陈列在博物馆里展。
(一)统一理念共识
2014年末,必嬴亚洲7321com手机网页版提出了将“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课堂”理念。为了统一理念共识,2015年,学校开展了相关调研,组织教职工到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以及北京服装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调研,并组织两次调研成果交流讨论活动。
在此基础上,全校上下达成理念共识:非遗拥有东方之美、绝世之美、震撼之美,是大学难得的教学资源,适合与相关专业结合;非遗传统上的“父传子,师传徒”本身就是教育,可以与现代高等教育相融并得到革新。
2016年10月,学校举行了“大调研成果专题汇报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启动仪式”,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指导委员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方案》。
(二)制度保障先行
六年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方案》落实的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非遗传承人入校教学方案》《非遗课程建设方案》《非遗社团建设方案》《非遗工坊建设方案》《民族非遗馆建设方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研究规划(2016-2025)》等相关制度、办法和措施文件。
(三)保护理论提升
高等院校不但是非遗保护主体之一,还可以通过牵手非遗传承人共同发挥教育职能而成为传承主体,即个体传承人、团体传承人、集体传承人之外的第四类传承人——教育传承人。多年来,学校不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传承工作,还在非遗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持续推进《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历史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等科研项目。
创新实践,打造教学新范式
新范式的目标是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高等教育资源在专业学科上的融合、共赢,核心方法是将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引入大学课堂,遴选校内教师配合传承人教学。
(一)“传承人+高校教师”的非遗双师团队
学校先后聘请丰宁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冬阁、围场满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闫桂维、滕氏布糊画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刘海艳等17位代表性传承人入校教学,担任传承指导师,与19位校内遴选教师以师承的方式组成“双师”或“三师”教学团队,共同携手做好非遗教学传承。
学生们学习丰宁满族剪纸技能
(二)“多维一体+多需协同”的非遗课程体系
1.建成集“理论课程、传习课程、拓展创新课程”于一体的非遗课程体系,同时满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五育”教育的多种需求。
(1)理论类课程
设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非遗概论》课程,成为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引领”课程。该课程是全校新生的通识必修课。
(2)传习类课程
针对非遗项目所在大类,对应高校专业学科布局,将传习任务直接下达到相关院系与相关专业。如民间文学类非遗对应学校的文学与传媒学院、体育游戏杂技类非遗对应学校体育学院、音乐舞蹈曲艺类非遗对应学校的音乐舞蹈学院、美术类与一部分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对应美术与设计学院。另外,将其中有助于师范生未来教学岗位需求的项目单独或重复设立,对应教师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以上共开设传习类课程十二门,如丰宁满族剪纸、围场满绣、滕氏布糊画等。该类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原生态传承”,由聘任的非遗传承人亲自担任传承指导师,遴选专业教师兼任课程管理。
(3)拓展创新类课程
依托所在专业,实现非遗创新,是学校成为教育传承人的理论基础和工作重心。通过科学谋划与大力建设,学校形成了民族音乐舞蹈、民族体育、民族美术和古籍文献整理四个拓展创新类课程集群,共25门课程或精品课例,推进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发挥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
为支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传习、主动传习,学校提供社团活动场地及资金支持等。校、院两级建成“传统弓射技俱乐部”“民族舞蹈团”“民族食品社”“非遗馆管理实践社”等学生非遗传习社团12个,社团活动使用线上APP实行学分管理。此外,在疫情防控封校期间,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传习非遗小技能,既拓展了专业技能,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
3.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课堂”作用
承德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学校依托深厚的清代人文底蕴、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将非遗保护理念和师生非遗实操技能展示融入到承德避暑山庄“试马埭”式的校园建筑景观建设、厅廊文化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运动会、迎新晚会等重要校园活动中,优化、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实、丰富、丰润了校园文化。
(三)“观赏欣赏式+沉浸体验式”的实践实训平台
1.民族非遗馆平台
作为国内民族院校中的首个集展览、传习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非遗馆,它不但展出精美的非遗作品,也兼有传习功能厅,成为展示学校民族特色的重要窗口和促进学校文化创新的教育平台。值得一提的是,非遗馆的日常管理由学生志愿者团队负责,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管理经验。
2.非遗工坊平台
学校设置了22个非遗工坊(室),其中原生态工坊由传承人与校内遴选教师共建,称为双师工作坊;拓展创新工坊由专业教师建设,称为教师工作室。每个工坊(室)均按“产、学、研、用”功能统一规划,出台完善措施以激励师生的非遗传习积极性并依托非遗教学传承成果进行文化创新、创业和成果的应用型转化。
2021年6月9日,学校召开了非遗教学传承推进会,授予民族舞蹈传承创新工坊、二贵摔跤传承工坊、满族刺绣传承工坊和漆艺工作室“优秀工作坊”称号,授予蒋小娟、刘德兵、熊英等工坊五位负责人“‘十三五’期间非遗教学传承先进个人”称号,授予杨金秀、刘东虎等四位具有突出贡献的团干部、志愿者“‘十三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优秀团干部”称号。
3.服务社会宣展平台
依托非遗项目,学校积极拓展服务社会宣传平台,与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联合举办“承德市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与宽城满族自治县共建“满族颁金节”宣展平台;开发以满族人民的四季生产、生活为基本场景的校园舞台剧《摇篮谣》等。
特色育人,学科突破结硕果
必嬴亚洲7321com手机网页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活动教学传承教改项目凸显了学校的民族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积累了丰富的非遗文化教学经验,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探索出一个全新范式。
1.特色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非遗的理论类、传习类和拓展创新类三类课程体系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受益学生达15000人,其中317人获得校外与非遗相关奖项。4名毕业生获得非遗传承人证书,在地方中小学“一校一品”传统文化课教育中表现突出。
2.非遗科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校取得非遗、民族与民族古籍相关科研成果303项,其中专著19项、科研论文211项、调研报告6项、科研项目34项、专利33项;挖掘、整理、指导民间艺人申报新增非遗项目;合作开发满文“unicode牌匾”字体库2项。
3.精品课程成效凸显
“二贵摔跤”“承德满族舞蹈”等民族体育、民族舞蹈课例成为河北省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特色课程。“二贵摔跤”等精品项目多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要展演活动。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必嬴亚洲7321com手机网页版创新性地探索出非遗教学传承新范式,通过创新构建非遗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推进非遗文化融入教学,构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打造出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新样本。